• 122.79 KB
  • 2023-08-02 01:30:02 发布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学校布置了任务,要求大家写解读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在这之前我系统认真的学习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让我对新课程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对新教材的认真研读和这两年来的教学过程,体会如下:一、新课程对旧大纲的教学结构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内容有增有减,对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陈旧老化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做了进一步精简,降低了目标要求。如三角函数中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和大量的三角恒等式被删除。还有,如可通过比较同底的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而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在新课标教材中,把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作为函数的应用来处理,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二分法的算法思想求出简单指数方程或对数方程的近似值.一是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二是拓展了知识的宽度.这样降低了教学要求的教材,更加关注了数学本质的揭示,而非在细枝末节上做更多的纠缠,同时也使教材更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二、对于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能适应个性选择,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内容,新课程做了大量的补充,如算法,概率统计等等。同时对教材的形式也作了较大的改进,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增加了问题性。特别是像概率里面的随机数的产生,虽算不上核心概念,但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样的例子在必修3中随处可见。三、新的教材是要用新的方法来教的,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三角恒等变换主要是指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变换,最原始的公式是“两个角差的余弦”,在处理这个公式问题上,新教材鼓励学生利用向量知识来推导。并由此公式作为出发点,推导出二倍角公式等其它公式.这种设计有助于通过向量沟通代数、几何和三角之间的联系,体现向量在处理三角函数问题中的工具作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摒弃了往日常用的构造法,原因是这种降落伞式的解题方法,来得突然、艰涩,学生难以理解,而使用向量,则在学生学完《向量》这一章节后可以顺理成章地完成。 四、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内容绝不给学生深层次的讲,不过多的增加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教学进度紧张,教学任务完不成的情况,这样才能做到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对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五、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不单单是用粉笔在黑板讲授,还可以学会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等,新教材中很多内容是我们口述或者黑板描述表达不清楚的,比如立体几何中旋转体的认识,这时我们就需要采用信息技术,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看到演示过程,不至于使学生产生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的感觉。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新知识,带领他们一起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如新教材利用二分法来求方程的近似解就体现了方程求根的二分法思想,在教学中要重视算法的思想教学,对于计算,可以按照要求使用计算器,反复进行计算和判断,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机算.这里要把算法的教学要与信息技术课在内容上整合,既不能照搬,也不能摒弃重来。老师在讲完基本知识后,更多课堂时间或课外时间留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上机实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六、可以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不再盲目的只把教材通读一遍,至于教材讲的什么内容依然是毫无头绪。在课堂上,要注意课堂情境的设计,注重课堂实效,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人人都能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多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办一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把课堂的大多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合理的安排和利用时间。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三角函数中的单位圆,有了单位圆的概念,在后面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证明就方便很多,而且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也可能是某种运算或者思想方法等等。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新课程,给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 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