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 KB
- 2023-09-07 21:00:03 发布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二‘教材简析: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天天在进步》、第二单元《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方便》、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其编排特点如下:(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四)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五)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知道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2、懂得自信就是要敢于表现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培养自信心,发挥自己的优点。
3、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能取长补短。在与人交往中形成“宽以待人”的意识,建立宽容心。4、学会正确使用电话、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通信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遵守通信过程中的公共道德、法律法规,会使用文明用语,培养学生文明通信、爱通信设施的行为习惯。5、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的作用,丰富网络知识,提高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知道沉溺网络游戏的危害。6、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信息,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选择自己感兴趣、有益的、真实可信的信息。7、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知道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知道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8、知道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9、学会在出行前,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要求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与安排,知道出行在外如何进行自护、自救,掌握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各种方法。10、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尊重农民和农民劳动成果的习惯,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11、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生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产劳动的情况及工业生产密切合作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工人的劳动产品,尊重工业生产者的劳动意识。四、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五、教学措施:“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将课的导入做到精妙、新颖、有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书本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2)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心理体验。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3)情理交融,辨析导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4)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广泛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文字、图表、图片、影像资料及实物等教学用具。充分利用我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将静态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情境,以动促静,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效率,适时抓准学生的课堂生成,并科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六。课时安排:周次第1、2、3周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第4、5周我是好样的第6、7周通信王国探秘第8、9周网络漫游第10、11周小“窗口”,大世界第12、13周安全才能回家第14、15周出行指南第16、17周工业与我们的生活周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