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0 KB
  • 2023-02-17 16:28:18 发布

高中政治2022高考时政热点政府工作报告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相关知识点)

2022高考政府工作报告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单选题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宏观政策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展开,延续制度性减税的同时,研究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更多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更加活跃、实现新的发展。对这一要求认识正确的是(     )①减税退税措施是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②减税降费是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③完善退税政策有助于企业纾困解难和创新升级④减税降费措施是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调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在(     )①应对全球经济新变化,提升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能力②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增强全球各国政策协调性③提升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④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形成。该《意见》助力乡村振兴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绿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③创新财政金融服务方式→加快形成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④实施科学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支农机制→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持续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央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不考虑其他因素,央行这一举措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A.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压缩→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B.企业税费负担减轻→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C.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改变→货币供应增加→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D.金融机构信贷能力提高→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5.中国的芯片市场需求占全球50%以上,部分芯片市场需求占70%-80%,而90%的芯片依赖于进口,国产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在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瓶颈,夯实制造业基础,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将我国打造成为全球领先创新驱动型国家,已经成为全国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战略和现实问题。下列关于我国从芯片技术大国走向芯片技术强国路径正确的是(     )23 ①芯片技术大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研发载体.创新资源和产业需求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芯片技术强国②芯片技术大国→搭建关键芯片创新发展平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芯片技术强国③芯片技术大国→深化需求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芯片生态与产业生态融合发展→芯片技术强国④芯片技术大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芯片技术强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近年来,基层发展出许多协商机制和形式,包括座谈会、听证会、咨询会、群众代表会等,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加强协商。基层干部一方面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具体问题;一方面调动群众参与协商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使其成为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②议事协商有利于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与期盼③基层协商机制有利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议事协商彰显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社会保障热度持续走高,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诸多细节亟待完善;另一方面,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的“重灾区”。若公民要就社保问题参与政治生活,下列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通过向人大代表反映建议→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人大完善社保法律法规②通过政府热线参与民主管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加强社会保障建设③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提出建议→政府进行决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④通过建议检举行使监督权→发现企业或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8.M镇人大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辖区内人大代表“四步法”(查现场一议问题一提建议一督落实)开展安全生产大督查,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牢牢拧紧“安全阀”。M镇的做法说明(     )A.人大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B.人大代表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C.人大代表对安全生产事务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D.人大代表坚持对人民负责,助力辖区安全稳定9.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这要求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     )①坚持求同存异,把各国的根本利益相同作为重要目标②共商共建共享,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③加强人文交流,把各国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④强化统筹协调,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作为价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 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202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157个专项工作报告,每年还选取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事项作为议题。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表明(     )①全国人大集中代表党中央的意志监督国家各部门工作②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④人大监督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②人大代表可以行使决定权,对政府的民生工作提出不同意见③我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履行职能④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需要(     )①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②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满足我国广大农民的多样性文化需求③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④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发展当代中华文化之“体”,把握正确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盐亭县深入挖掘嫘祖文化、岐伯文化、文同文化、红色文化、字库文化等五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多举措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让近万名孩子加深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顺应了社会变迁,置焕生机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传统文化认同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核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近日,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党要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的法规政策中,使党的核心主张、治国实践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只有相互契合才能相得益彰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1年11月29日,“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颁奖仪式分为“助人为乐模范”、“见义勇为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和“孝老爱亲模范”5个篇章,每个篇章里的“道德明星”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都洋溢着澎湃的正能量。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①为公民践行道德理念提供了基本的遵循23 ②意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③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按照2022年全国两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新闻发布会、“代表通道”等采访活动都采用视频方式进行,代表委员接受采访也主要以视频、电话等形式进行。形式变了,代表们的初心不变,国家的开放自信不变,这表明(     )①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可以建立新联系,以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②形式上的创新有利于我们超越条件寻找新思路③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是有保留、有改造的过程④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创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尽管遭受美国多重打压,但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成为常态,双循环格局下经济深度转型,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持续向好。但同时也面临疫情和伞球经济复苏放缓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重大挑战,需要进一步防范风险。这启示我们(   )①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③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④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并抓住主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2021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透过“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一幅鲜活生动的网民生活百态图跃然纸上,这些网络流行的“热词”走进人们的生活体现了(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9.为了适应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2021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废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三部行政法规。三部行政法规的废止表明(  )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往往被推翻③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④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为进一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加速系统化和区域化风光链上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提出,大规模的使用风电和光电时,不能忽略这些项目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多重影响,建议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相关引导,严防可能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绿发会”提出此建议的依据是(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各种联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超过95%。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随着人口增加,消费升级,受土地和水资源、气候、技术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粮食大幅增产难度大,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将长期存在。自2015年以来,我国每年粮食进口总量都在1亿吨以上,其中大豆、小麦、大米和玉米这四种粮食产品的进口量占到粮食类产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其中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谈谈我国应采取的对策。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执政72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她有一系列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追求,有科学理论引领,有选贤任能机制,有严明纪律规矩,有自我革命精神,有强大领导能力。正是依靠诸多优秀特质,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创造“中国奇迹”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的。23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开展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职权,蕴含深刻的人民民主属性。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专项审查,重点审查法规、司法解释是否与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保持一致,对存在问题的坚决予以纠正。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并及时向社会公开,除接收书面建议外,还开通“在线提交”平台,实现审查建议“一键提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收到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14379件。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审查机制,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法规、司法解释,既征求制定机关意见,也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多方意见,并向审查建议人询问有关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大审查力度,坚决纠正存在合宪性、合法性、适当性问题的法规、司法解释,努力做到“有错必纠”,切实回应人民关切,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备案审查工作中是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许多地方倡导树新风、讲文明、易积俗;不断涌现的村民文艺社团,为致富路上的农民送去清风净流;依托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农村剧场等阵地,村风带家风,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乡土文明蕴藏中华文化根脉,“积善成家,见贤思齐”正是中华乡土文明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文化密码,而承传这密码的重要角色是新时代的乡贤,乡贤之力,功在人心。乡贤不是单纯一片树叶,而是一颗种子,他们能够带来一种精神,一整套的生活习惯、处世礼节,他们的回归有利于修复传统。当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技术专才等在当地有着较高威望和影响的人群,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1)结合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分析说明乡村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23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面对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中央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立足于扩大内需,维护国内的产业链安全与供应链安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需要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国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当前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为适应形势变化,我国于2013年和2015年相继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短期内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自2018年起,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呈现出连续下跌态势,且跌幅较大。2018~2020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分别是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我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第四年下降。可见,全面二孩政策无法扭转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出生人口“跌跌不休”,显然不符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出台三孩政策势在必行。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这是针对中国人口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政策响应,也是继2015年全面两孩政策之后中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哲学依据。23 三、问答题27.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8.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依据。四、开放性试题29.阅读材料,完成要求。应对疫情,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发展生产,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材料一】今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确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但据调查,一方面,“手上有钱,心中无底”是当前大多数手有余钱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等方面的高昂费用和预期支出,让许多老百姓平时总想着如何攒钱而不敢花钱。另一方面,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此,有识之士指岀,政府应该综合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増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同时也学会更聪明地花钱。【材料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涨,一些因素制约大学生就业,比如经济因素,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略有下行。观念因素,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不选择自主创业。百分之四十五的大学生技能素质不适应社会需要。信息因素,大学生就业信息不通畅。对于今年高校的820多万毕业生来说,如何找到心仪的工作是目前最紧迫的需求。(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说明我国应如何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23 (2)结合材料二反映的问题,从国家和大学生自身角度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提出建议。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23 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详解】①④:减税退税措施是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而不属于货币政策,①正确,④错误。②:减税降费属于财政政策而不属于产业政策,②排除。③:完善退税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税负,有助于企业纾困解难和创新升级,③正确。2.【答案】B【详解】①④: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双循环”格局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优化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双循环”格局是我国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的政策,不能增强全球各国政策的协调性,也未涉及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故②③错误。3.【答案】D【详解】①: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推不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①错误。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培育绿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绿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②正确。③:“创新财政金融服务方式”背景材料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④:实施科学宏观调控可以完善政策支农机制,完善政策支农机制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可以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持续性,④正确。4.【答案】D【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不是贷款利率下降,A排除。B: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与企业税费负担减轻无关,B排除。C: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C排除。D: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会使金从而融机构信贷能力提高,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D正确。5.【答案】D【详解】①: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指协调发展,与题意无关,①排除。②④:我国从芯片技术大国走向芯片技术强国,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搭建关键芯片创新发展平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给予政策、资金支持;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②④符合题意。③:应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深化需求侧改革③错误。6.【答案】C【详解】②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议事协商有利于更好回应诉求、解决问题,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故①不选。④:议事协商没有体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问题,故④不选。7.【答案】C【详解】①③:针对社会保障面临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公民可以向人大代表反映建议,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人大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公民也可以通过参与民主决策,提出建议,促使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①③符合题意。②:社会保障制度与民主管理无关,②说法错误。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不是企业和个人,④说法错误。8.【答案】D23 【详解】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A错误。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该选项说法不准确,B错误。C:人大代表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属于人大,C错误。D:M镇人大的“四步法”发挥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表明人大代表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助力辖区安全稳定,D正确。9.【答案】C【详解】①:坚持求同存异,把各国的共同利益作为重要目标,故①错误。②③: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应该共商共建共享,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加强人文交流,把各国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故②③正确。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故④错误。10.【答案】C【详解】①: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代表的是人民的意志。并不是代表党中央的意志监督国家各部门工作,①错误。②④: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157个专项工作报告,每年还选取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事项作为议题,说明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体现了人大监督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②④正确。③: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③错误。11.【答案】D【详解】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共产党,①说法错误。②:人大代表没有决定权,人大依法行使决定权,②说法错误。③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说明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我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履行职能③④符合题意。12.【答案】B【详解】①③: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需要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需要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①③正确。②: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才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②说法错误。④: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中应发展当代中华文化之“魂”,才能把握正确方向,④错误。13.【答案】A【详解】③:传统文化课后服务主要体现了教育对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④说法错误。①②: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让近万名孩子加深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说明传统文化顺应了社会变迁,置焕生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14.【答案】A【详解】①②: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契合才能相得益彰,因此①②正确:③: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③错误:④: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精神的关系,该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因此④与题意无关。15.【答案】D【详解】③④: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③④符合题意。①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民践行道德理念提供了基本的遵循,而不是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①说法错误。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②说法错误。16.【答案】A【详解】①③:“按照2021年全国两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新闻发布会、“代表通道”等采访活动都采用视频方式进行,代表委员接受采访也主要以视频、电话等形式进行。”形式变了,代表们的初心不变,国家的开放自信不变,这表明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可以建立新联系,以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是有保留、有改造的过程,①③符合题意。②:形式上的创新要求我们尊重客观条件寻找新思路,而不是超越客观条件,②错误。④:材料未体现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创新,④不符合题意。17.【答案】B【详解】①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持续向好,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明确事物性质,同时关注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①④正确。②:材料不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②不选。③:材料不涉及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③不选。18.【答案】D【详解】A:材料并不是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以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A排除。B: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B错误。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错误。D:透过“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一幅鲜活生动的网民生活百态图跃然纸上,这说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正确切题。19.【答案】B【详解】①④:三部行政法规的废止表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不能被推翻,②错误。③: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是循环过程,③错误。20.【答案】B【详解】①:大规模的使用风电和光电时,不能忽略这些项目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多重影响,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各种联系,①正确切题。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无法比较哪个更高级、更复杂,②错误。③:大规模的使用风电和光电时,不能忽略这些项目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多重影响,它们可能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这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正确切题。④:材料不涉及“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④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1.【答案】现状: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对策: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品质,满足消费升级和多样化的需求;坚持和完善农业价格和补贴政策,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紧缺产品供给。【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考生,调用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谈谈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本题属于措施类题型。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我国粮食供求装快,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将长期存在→可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效信息②:受土地和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粮食大幅增产难度大→可联系资源配置。有效信息③: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可联系新发展理念。23 有效信息④: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超过95%。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可联系供给侧结构改革。有效信息⑤:国际安全标准、供求状况、种粮比较效益较低,进口状况→可联系高质量发展。有效信息⑥:我国每年粮食进口总量都在1亿吨以上,其中大豆、小麦、大米和玉米这四种粮食产品的进口量占到粮食类产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其中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可联系宏观调控。22.【答案】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②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创造“中国奇迹”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功的。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首先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中国共产党有远大理想追求→可从党的理念信念、初心使命角度加以说明;有效信息②:有科学理论引领→可从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角度加以说明;有效信息③:有选贤任能机制,有严明纪律规矩,有自我革命精神,有强大领导能力→可从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角度加以说明;有效信息④: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可从党的领导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和宗旨角度加以说明。23.【答案】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③坚持拓宽人民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集思广益、凝聚共识;④加大审查纠正力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切实回应人民关切,保障人民民主落到实处。【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需要调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专项审查,重点审查法规、司法解释是否与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保持一致,对存在问题的坚决予以纠正→可联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专项审查,重点审查法规、司法解释是否与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保持一致,对存在问题的坚决予以纠正;有效信息②: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审查机制,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法规、司法解释,既征求制定机关意见,也通过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听取多方意见→联系坚持拓宽人民利益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有效信息③:坚决纠正存在合宪性、合法性、适当性问题的法规、司法解释,努力做到“有错必纠”,切实回应人民关切,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联系加大审查纠正力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切实回应人民关切,保障人民民主落到实处。有效信息④:最后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24.23 【答案】(1)①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要求,发掘乡村传统文明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②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乡风村风民风。③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精神。(2)①要立足社会实践,与农耕文明、村庄发展相结合。②要看到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要看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分析说明乡村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首先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乡土文明蕴藏中华文化根脉,而承传这密码的重要角色是新时代的乡贤,乡贤之力,功在人心→说明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要求,发掘乡村传统文明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有效信息②:乡贤不是单纯一片树叶,而是一颗种子,他们能够带来一种精神,一整套的生活习惯、处世礼节,他们的回归有利于修复传统→说明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乡风村风民风;有效信息③: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技术专才等在当地有着较高威望和影响的人群,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说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较为宽泛,解答时,需要考生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说明应立足社会实践,与农耕文明、村庄发展相结合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有效信息②:农村许多地方倡导树新风、讲文明、易积俗→说明要认识到传统乡村文化的价值,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有效信息③:不断涌现的村民文艺社团,为致富路上的农民送去清风净流;依托文化礼堂、乡村大舞台、农村剧场等阵地,村风带家风,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说明要看到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5.【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我国国情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构建以国内寻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发挥内需潜力,稳定外需,助力中国经济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构建双循环格局,既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当前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面对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中央出台相关政策,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有效信息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需要通过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国经济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可联系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3 得分点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我国国情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得分点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构建以国内寻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发挥内需潜力,稳定外需,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得分点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构建双循环格局,既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6.【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三孩政策”是正确的意识,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也将在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和改善我国人口结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施三孩政策,是尊重人口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作答角度是国家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哲学依据,需要调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做法的理由。回答原因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为适应形势变化,我国于2013年和2015年相继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效信息②:国家实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有效信息③:在这种情况下,出台三孩政策势在必行→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有效信息④:这是针对中国人口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政策响应,也是继2015年全面两孩政策之后中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三、问答题27.①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加快复工复产步伐,确保工业生产对国内和国际的稳定供应,增强我国产业链的供给能力。  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③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性经济新体制,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④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建设不受外来威胁和控制、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增强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抗干扰、抗冲击的能力。   ⑤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战略性产业链供应链,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8.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国内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23 四、开放性试题29.【答案】(1)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们消费的根本因素。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②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增加居民收入。③未来收入预期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国家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④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国家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激发农村消费潜力。(2)国家角度: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总量。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大学生自身角度:①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②要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和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说明我国应如何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回答措施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如何做”“怎样做。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今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确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们消费的根本因素。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效信息②:“手上有钱,心中无底”是当前大多数手有余钱的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增加居民收入。有效信息③: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收入预期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国家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有效信息④:城镇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国家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激发农村消费潜力。(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和大学生”,需要调用“就业”的有关知识,从国家和大学生自身角度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提出建议。回答开放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先认真审题,明白题意要求,之后调动所学知识和结合材料进行作答。第二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国家角度: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总量。②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大学生自身角度:①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②要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30.【答案】(1)①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可补充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23 解答本题,可首先明确文化自信的来源,即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效信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联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23 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知识点一、热点背景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2022年3月5日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精简版)一、去年工作回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财政: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政府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减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就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政务服务: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创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乡村振兴: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开放: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环保: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教育: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医保: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社会保障: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住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文体: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港澳台: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二、热点解读《经济生活》1.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促进生产发展。23 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报告中指出,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2022年要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4.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5.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6.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8.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9.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10.发挥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11.加强宏观调控。报告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报告强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14.落实新发展理念。报告强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5.重视三农工作,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16.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3 17.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18.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19.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20.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风险。《政治生活》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2.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关键,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过去一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3.我国政府具有经济建设职能。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4.我国政府具有文化建设职能。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5.我国政府具有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我国政府具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去年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等灾害,各方面积极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我国政府的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8.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应对困难和挑战,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坚决严肃处理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问题。9.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统计监督。10.全国人大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在内的各项报告、议案、草案。23 1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享有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等权利。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13.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在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列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认真履行职责,通过提案、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深入协商议政,积极建言献策。14.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15.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6主权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17.一国两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18.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9.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文化生活》1.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过程中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我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勇创佳绩。经过精心筹备,我们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也一定能办好刚刚开幕的冬残奥会。2.文化对经济、社会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有等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23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6.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7.重视教育的功能,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10.推进文化创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1.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生活与哲学》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3.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6.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3 7.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8.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20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9.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0.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时指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