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5 KB
  • 2023-06-05 06:16:07 发布

谈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的论文

谈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的论文
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价值
观是形成学生道德观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结构中各种复杂
的经济、文化因素整体作用的产物。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社会价值观多元现象,严重地影响、干扰了学生的
思想发展及价值取向。作为教育主渠道的新课程已将目标定
位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然而,当我们面对青年教师占半数以上这一现实情
况时,不禁要问,青年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又树立得如何呢?
现实告诉并提示我们: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并不理
想。如果能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与青年教师的教育问题
综合起来思考,如果能将价值观培养同新课程目标整合在一
起进行研究,就此探寻其治本方略,岂不更好?那么,作为
青年教师应该怎样利用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正确价值观的形
成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笔者有以下建
议。
  一是明确使命,勇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价值
观培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在虽然实施的是新课程,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往往还是忽略
了教育教学过程应带给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把注意力仅仅集
中在如何提高学科成绩上。如此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严重影
响着原本价值观尚未牢固的青年教师,也贻误了培养学生形
成正确价值观的最好时机。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情感、
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
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
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
父母、同学对自己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经验或
体验。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清楚地知道,新课程肩
负的时代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教学相长,敬业爱生。优秀教师不仅是使学生获得
知识和技能,还要将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探索、钻研的精
神以及热情带给学生。教师的科学执著精神会引发学生情感
上的共鸣。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
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能自然地影响到学生的价
值观。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交往活动直接作用并最终影响教
育教学的效果。爱生是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基础,是构成
“尊师爱生”这一师生人际关系的情感主基调。情感的迁移
作用表明,一旦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教师
的良好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涉及的某些对象上,亲其师,信其
道。其实,敬业爱生的结果还不仅停留在对教学活动的积极

优化作用上,在师生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中,教学相长的
特点会得以充分体现,互动与分享过程是对师生身心的陶冶
塑造过程,也是滋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是激发情感,注重体验。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清楚地认识三维教学目标的
内在联系并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结构。认知是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
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
以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知识领域具有
导向和激励作用,决定认知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
要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
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等实践的机会,强
调学生的亲身体验。积极探讨与尝试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主动
探究、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积极学习方式,注重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了解知识与现象的内在联系,发
展他们的创造力,并使之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各种感受,激发
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是以人为本,注重评价。评价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
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心
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