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3-06-04 04:20:07 发布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着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对学生的问题无力回答、失去教师的“尊严”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孰不知,问题恰恰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一、问题是信息反馈的途径
反馈有很多途径,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好、最快的途径。
1.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反映出学生理解的难点、困惑的内容。
教师根据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因为教师备课认为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未必是一致的。如果教师适时调整了教案,就会节省许多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地方。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教《一个苹果》一课,教师花了很长时间讲这个苹果是怎样在战地的官兵中传让着的,还在黑板上画了图,帮助学生理解,可是当讲完这节课后,学生问:“他们为什么不吃?”看来学生还不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说明教师没有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困惑的地方是什么,对于在艰苦战争岁月里战友之间的情感,学生是陌生的。试想如果在通读课文后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情况可能就不同了。我在教《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时候,原来教案中没有把爬山虎的脚当作难点,因为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由于我给了他们提问题的时间,有学生提出:“老师,我想象不出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是怎样长着的?”于是我及时调整教案,加上了“画一画”的环节,在学生们不断读书、不断补充、不断修改简笔画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我们常说“教为学服务”,我们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服务到点上。
2.问题能反映学生的兴趣点。
在课堂上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往往问题最多。从学生的问题中,教师能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兴趣,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激活兴趣点、兴奋点。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学生对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的提出了许多问题:“爬山虎触着墙的时候,为什么变成圆片?”“细丝弯曲后为什么就能拉嫩茎一把?”“拉一把以后松了吗,为什么会使茎紧贴在墙上?”“脚很牢固,那是怎么移动着向上爬的?”等等。我依据学生的兴奋点展开讨论,在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问题是兴趣的起点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表扬、发红旗、统计举手次数,甚至物质奖励等办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外部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兴趣的持久来自内在的需求。前面提到的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其实就是他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就会激励起他的探究兴趣。例如,讲《奇妙的鲤鱼溪》一课,书上说“鲤鱼能使河水变清”。学生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和课文的内容关系不是很大,但我满足了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咨询自然老师、在互联网查找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语文了。
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自身要有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有问题的意识。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想说就说。“问题是思维的路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问题贯穿始终。不管问题是多么的幼稚,要告诉孩子们,没有人会笑话...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着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对学生的问题无力回答、失去教师的“尊严”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孰不知,问题恰恰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一、问题是信息反馈的途径
反馈有很多途径,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最好、最快的途径。
1.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反映出学生理解的难点、困惑的内容。
教师根据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因为教师备课认为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未必是一致的。如果教师适时调整了教案,就会节省许多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地方。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教《一个苹果》一课,教师花了很长时间讲这个苹果是怎样在战地的官兵中传让着的,还在黑板上画了图,帮助学生理解,可是当讲完这节课后,学生问:“他们为什么不吃?”看来学生还不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说明教师没有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困惑的地方是什么,对于在艰苦战争岁月里战友之间的情感,学生是陌生的。试想如果在通读课文后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情况可能就不同了。我在教《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时候,原来教案中没有把爬山虎的脚当作难点,因为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由于我给了他们提问题的时间,有学生提出:“老师,我想象不出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是怎样长着的?”于是我及时调整教案,加上了“画一画”的环节,在学生们不断读书、不断补充、不断修改简笔画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我们常说“教为学服务”,我们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服务到点上。
2.问题能反映学生的兴趣点。
在课堂上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往往问题最多。从学生的问题中,教师能了解学生对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兴趣,课堂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激活兴趣点、兴奋点。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学生对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的提出了许多问题:“爬山虎触着墙的时候,为什么变成圆片?”“细丝弯曲后为什么就能拉嫩茎一把?”“拉一把以后松了吗,为什么会使茎紧贴在墙上?”“脚很牢固,那是怎么移动着向上爬的?”等等。我依据学生的兴奋点展开讨论,在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问题是兴趣的起点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许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表扬、发红旗、统计举手次数,甚至物质奖励等办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外部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小。兴趣的持久来自内在的需求。前面提到的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其实就是他感兴趣的地方,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引导,就会激励起他的探究兴趣。例如,讲《奇妙的鲤鱼溪》一课,书上说“鲤鱼能使河水变清”。学生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和课文的内容关系不是很大,但我满足了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咨询自然老师、在互联网查找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语文了。
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自身要有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有问题的意识。
1.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想说就说。“问题是思维的路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问题贯穿始终。不管问题是多么的幼稚,要告诉孩子们,没有人会笑话...